Drop Down MenusCSS Drop Down MenuPure CSS Dropdown Menu

【報紙專欄】從陣頭發展到劇團


廟宇是台灣民間普遍信仰的地方,如同國外教堂有幾樣共通點,它除了是宗教的聖地之外,也包含許人文藝術的色彩,亦衍生許多街頭上的文化,就在廟會或是繞境舉行時,總有各式各樣地表演與儀式展示。在廟宇舉行繞境時所謂的陣頭表演,正是繞境隊伍中前方的開路隊伍,陣頭團體來自於民間技藝團或宮廟團體,隨著時代的變遷,民間廟壇也逐漸由民俗技藝發展至正式舞台表演的劇團。

《民俗技藝的改革》
  最普為人知的是,從傳統廟會的神偶民俗演出,遵循著傳承下來的文化,近代有了電音系列的表演,遊行時配上現代的裝飾,結合流行曲目,那是現在耳熟能詳的電音三太子,成為一種趨勢,而這樣地改變也在民間大受歡迎,掀起一股電音旋風。民俗技藝的改革也是一種讓傳統文化延續發展精進,更貼近大眾的方式,但在這之前,需先探討一下民俗技藝的沒落。

《沒落的文化》
  只要是民間宗教信仰還在,民俗技藝似乎不太可能沒落,但是其隱憂的是,有些民俗技藝團體在維生經營上並不容易,除了廟會活動以外,就剩下喜慶活動,是否可以像職業公演團體舉行自主性的公演,是一項值得探討的課題。除了經營上不易以外,新人的加入也是一個問題,普遍觀念認為,陣頭表演、廟會表演等團體,不僅參與的個人很難以此維生,印象上對於參與這些活動的人,都是社會觀感比較不佳的人,或是因為宗教色彩過於濃厚,對於有興趣的年輕朋友要加入,也會受到家長的反對。然而站在民俗技藝團體的觀點來看,它包含著文化宣揚及傳承的角色,亦屬於一種藝術的展現,就由宗教勸人向善為宗旨,亦有教育意義,在表演來看,對於年輕朋友來說是一種自我的肯定與表現,當他們參與能夠更大的投入,才不會去想做其他不該做的事情。

《文化的連結》
  此次受訪的民俗技藝團,最初從廟壇發起,這一代的團長為了繼承父親的遺志,從原先的陣頭,到創立有戲劇展現的社團,向當地縣政府登記正式的藝文團體,不斷琢磨民俗技藝,表演的服裝不僅包含採購,也由團員自己縫紉,表演的內容承襲著傳統,不斷開創新的演出。當中提到服裝多數源自於京劇,音樂源自於傳統民俗樂,更有結合現代流行音樂,自編新的舞蹈,四處演出,也帶到各地的文化活動,這當中,扮演一個很重要的文化連結角色,當然他們也面臨到經費與人事上的問題,多數表演活動,普遍人們還是無法以其價值去衡量,在經營上面臨到許多困難,除了繼承傳統,提倡與認同改變,或許才是能夠讓這些文化團體有更好發展的辦法。

《精進才有機會》
  台灣的大霹靂或是明華園等,都可說是殿堂級戲劇,經過多少年的經歷才得以在國際上發光發熱,就以近代布袋戲發展為例,從傳統野台戲,轉至電視劇,突破野台框架的限制,改變劇偶設計,提升精緻度,從傳統歷史與神話戲劇到自編戲劇,加入影音聲光特效,成為所謂的金光戲或電影,帶起了美術、戲劇、音樂等多元的藝術,歌仔戲也從傳統戲曲轉為東方歌劇,都來自於精進。在改變的過程中,也許有人會認為是否會脫離軌道,或偏離傳統,再從另一面來看,所謂的改變是一種精進上的要求,更著重於細部,無論在演出、服裝、故事、音樂及整體表現上等,都比傳統表演要求來得嚴苛,對於民俗技藝團體能夠有更好的發展,繼續將文化傳承與推動,是一項很好的一門進修課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