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地方陶藝應該要有所差別
在談論陶藝的歷史,過去日治時期日本人在台灣許多地方都投入大量心力,為許多地方開創不少產業,同樣地,當台灣光復之後,很多產業也跟著沒落,曾經在地方興盛一時的陶藝工業亦是如此,筆者提問到,為什麼沒有人想到這個問題點在哪裡 ? 林
永勝老師表示,與台灣的文化有關係,我們對外來文化接受度高,吸收與響應效益大且迅速,很多文化都是熱絡一時,當有新的流行興起,舊有的便會很快沒落,對
於文化保存的觀念不甚深根,就現實層面而言,後起塑料等化學製品取代了原有的陶製品,比起過去更為容易使用,價格更低等因素,即使產業與文化復興,很難找
得到特別性,在台灣,相同特性的呈現,不太容易去知道,南北陶藝的分別在哪裡,論技藝、工法、成品,看似如出一徹,即使從地方為命名,相較於國外,它們將
藝品以地方為命名,你可以很容易去分辨它們的獨特性,取得在地的原料、在地的工法與融入在地的文化。
十年推廣讓大眾對工藝的尊重
林
永勝老師表示,一般人可能認為十年的時間很長,但對教育來講,這個時程很短,特別是工藝技藝性的教育無法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果,當然有現實層面的影響,包括
教育上的經費問題、課程時數不長,以及學校無法提供專業的設備,目前學校教育只有體驗的方式讓學生了解,也許無法讓學生對這項工藝感到興趣,至少讓人們與
學生對這份工藝上的尊重,當中林永勝老師也以日本為例,在日本,街道設有許多工藝的物品,比較不會像在台灣很容易受到人為的破壞,除非天災影響。若能夠讓
學生了解到成就一份工藝品的過程須要耗費多少功夫,能夠知道要對工藝品的尊重,這就是傳承中的基本意義,同時,從接觸陶藝品,亦能讓學生對美工或相關方面
領域產生興趣,甚至因此也會藉由採購藝品來融入生活,為生活注入感動,甚至影響別人跟進,對產業也是一大幫助。
對身邊的事物有所感動
除
了在陶藝的推廣與研究外,對於教育也非常重視的林永勝老師,從教學經驗談現今教育上的問題,其實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人的教育,我們一直教導孩子成為一個有
用的人,就一直讓他讀書,做一些未來與工作上有關係的事,少有人教育孩子如何對身邊的事物有所感動,或是放慢腳步去感受你要的東西,若你把一個手拉坏的杯
子與機器製成的杯子給他們,他們不一定會感動,據旅遊經驗來談,在日本,許多小孩子對他們當地的文化瞭如指掌,可以明確表達他們的歷史背景,表示他們已經
融入他們的生活裡頭,與陶藝一樣,教育亦需扎根落實,讓孩子能對週遭有所感觸,才能對生活週邊、工藝甚至自己的文化學會尊重,反觀我們無法去認知價格與價
值之間的差異,只一昧地追求價格,一昧地發展,卻沒有任何的感動。
價格與價值之間的認知
林
永勝老師的作品如同他的為人,親切隨性卻踏實,他的作品都能夠讓普遍大眾接受,並融入生活當中,他舉例,當一個杯子價格訂價很高,即使有人想擁有,卻也會
因為價格因素令人卻步,對他而言,這是具有價格但不具某種層面上來說的價值,比方說,建築物與家的差別在哪裡,就是因為有人住進去,有了感覺,建築物才有
了它的價值,若只是拿來作買房之後脫手賺更多錢,一個沒人住的空屋,那麼它只剩下價格上的定義,同樣地,現今陶藝品源自過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,即使已被今
日的化學塑料所取代,所創作的物品,能夠讓普遍人使用,有了對它的重視,才有了它的價值。
重視才能成就更好
對
陶藝的投入,除了擁有了好的功夫,也體會出息息相關的心得,由於對陶的重視與投入,才能成就出有價值的藝品,教育亦是如此,過去也不愛念書的林永勝老師,
談到學習的經歷,今日有機會成為人師,對孩子的教育相對地重視,他表示,當你對孩子有所重視,即會影響孩子對你的觀感和想法,建立孩子的信心,就會有所表
現,反過來看陶藝也一樣,當你從事一項創作,你有所感動,屬於你自己要的,你有所重視,有所投入,自然就能成就出好的作品。
坊陶育千秋談傳承重要性
近
年不斷提倡文創發展,弘揚在地文化,整合林永勝老師的觀點,我們應從生活中扎根,對文化的保存應有所概念,不能僅流於表象,再度以他日本旅遊的經驗來談,
他曾問過,為何現在還要在保存藝妓的文化,他曾與許多人一樣認為那並不重要,彷彿與我們對自己的歷史文化不甚重視一般,當藝妓文化消失後,跟隨著消失的是
一連串的產業鍊,就不會再有和服工藝,和其它息息相關的工藝產業,文化也就跟著消失,換到台灣來說,如果我們沒有了布袋戲或歌仔戲,木工與製作戲服的產業
也隨之消失,甚至廟宇的慶典活動也看不到相關的表演,台灣也就少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文化。在台灣很多地方,當地人對於在地的文化或歷史背景不了解的似乎很普
遍,在我們提倡文創的領域,是否應該先對文化保存重視,對其有所尊重與重視,才能發展出屬於在地的特色。就如同製作陶藝品一般,從根部扎起,慢慢雕塑,讓
普遍人都能親近使用,才能將文化傳承千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